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頁 > bwbd > 中新網四川

瀘州納溪:高標準改造農田 讓農民笑開顏
2022年04月25日 13:18 來源:中新網四川 編輯:曹惠君

  中新網四川新聞4月25日電 (周超文 丁春翔)連日來,在瀘州市納溪區(qū)上馬鎮(zhèn)桐梓村的6000畝高標準農田項目區(qū),田間機械穿梭,一派繁忙。昔日的陡坡地、扁擔田,如今在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推動下,變成了一片片田成塊、地平整、路相通、渠相連的高標準良田,蔚為壯觀。

高標準改造農田。丁春翔 攝
高標準改造農田。丁春翔 攝

  “短變長、窄變寬、大彎就勢、小彎取直!蓖羧盏貕K零散、產出低下的“望天田”已經變成了成方連片、效益倍增的“高產田”,桐梓村黨支部書記張紹彬臉上滿是喜悅地說,自去年6000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完成后,已經外出務工多年的村民都回來種田了,要么就流轉給鄰里村民種植,土地流轉率由最初的20%提高到50%以上,土地流轉費也由原來的200元提高到500元,建成區(qū)糧食生產機械化率提高到90%以上。

  “我們村周邊本身耕地就少,地又散,不但種地難,收入還低,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去年這個農田高標準改造,水泥路、防滲渠、涵洞都修到了田地里,田也連成了一片一片的,農機直接開到地里,再也不用肩挑背扛了,不僅自家種地很方便,而且已經有種植大戶找上門來,要承包土地。”正在田間用機器犁田栽秧的婦女余萬芬高興地說,之前在城里做鹵菜生意,現在經過改造完全不一樣了,地變寬變平整,農機跑起來了,種田省時省力省錢了,我再不能讓我這幾畝地放荒了,今年我家的5畝田少說也要給我來上萬元的收入。

  桐梓村是典型的丘陵山區(qū),村域內地塊分散,道路不暢,看天播種,靠天收糧……農業(yè)設施的不完善,嚴重制約了農業(yè)機械化、規(guī);l(fā)展。通過積極爭取上級資金的支持,去年啟動建設了6000畝高標準農田,內容涵蓋土壤改良、新打機井、地埋管道、排水溝硬化、疏浚渠道、新建機耕道和修復田間道路及農田防護林等多個方面。圍繞農田生產能力、灌排能力,田間道路通行運輸能力、綜合生產能力和機械化水平、科技應用能力等方面,對農田水利基礎設施進行了提升和改造。

  張紹彬還介紹,在高標準農田建設過程中,桐梓村還打破了村、組、原地埂界線,采取“二合一”或“三合一”的辦法,變“皮條田”為“大塊田”、變“坡地田”為“水平田”、變“無路田”為“農機田”。

  據悉,桐梓建成后的高標準梯田使村里碎片化的耕地變?yōu)椤耙粦粢慌_地”,既防止了水土流失,又徹底改善了農業(yè)生產條件,便于機械化作業(yè),有效提升了農田綜合生產能力,實現了“水不沖田、泥不出溝,大旱不減產、小旱保豐收”,使原來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變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促進了農業(yè)增效、農民增收,為鄉(xiāng)村振興夯實了基礎,鉚足了后勁。經初步測算,改造后的6000畝田地,每畝每年可節(jié)支增收在300元以上。

  近年來,上馬鎮(zhèn)把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當做一項重要的惠農工程、民心工程,把穩(wěn)定和提升糧食產能放在鄉(xiāng)村振興的重要位置,以實現旱能灌、澇能排、設施完善、農田配套、土壤肥沃、生態(tài)良好、抗災能力強為目標。達到旱澇保收,穩(wěn)產高產,促進農民增收。(完)

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本網或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新社,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聯系方式: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采編部 電話:+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