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頁 > bwbd > 中新網四川

世界知識產權日 保護大運會智力成果
2022年04月26日 16:42 來源:中新網四川 編輯:曹惠君

  中新網四川新聞4月26日電  今天是4月26日,第22個世界知識產權日,今年的主題為“知識產權與青年:銳意創(chuàng)新,建設未來”,旨在慶祝由青年主導的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造。由成都大運會執(zhí)委會市場開發(fā)和活動策劃部主辦,四川大學、高新區(qū)法院、川大跆拳道場館中心協(xié)辦的成都大運會知識產權保護主題宣傳活動在四川大學望江校區(qū)舉行,F(xiàn)場通過主題宣講、專題視頻、互動競答、創(chuàng)意展示等多種形式,向參會代表全面宣傳了成都大運會知識產權保護的目的意義、管理和保護范圍、具體措施、使用權限、侵權行為和執(zhí)法查處機制等內容,進一步促進公眾對大運會知識產權的認知。

活動現(xiàn)場。成都大運會執(zhí)委會供圖
活動現(xiàn)場。成都大運會執(zhí)委會供圖

  成都市高新區(qū)法院知識產權庭副庭長梁瑛從司法保護角度出發(fā),對普通公眾如何避免侵犯大運會相關知識產權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一是對大運會特殊標志莫要隨便“蹭熱點”。成都大運會執(zhí)委會已將本次大運會的會徽、口號(成都成就夢想、愛成都•迎大運)、吉祥物(蓉寶)、成都大運會、成都2021等特殊標志進行登記并公告,受我國《特殊標志管理條例》的保護,權利人享有禁止他人非法使用、銷售標志及相關商品的權利,這些經登記的特殊標志是不得隨意使用“蹭熱點”的。

活動現(xiàn)場。成都大運會執(zhí)委會供圖
活動現(xiàn)場。成都大運會執(zhí)委會供圖

  二是對大運會賽事視頻的二次使用需謹慎。出于個人欣賞的目的,觀眾可以對大運會賽事進行拍照和錄像,但如未經許可將所錄制的視頻在抖音等平臺上進行傳播,或者未經許可利用直播平臺進行直播,在互聯(lián)網平臺上未經授權提供節(jié)目盜播鏈接、未經授權對大運會節(jié)目視頻進行二次剪輯并傳播等均可能構成侵權,權利人可能據此對侵權行為人提起訴訟要求賠償。

  三是對大運會周邊產品要“愛之有度”。成都大運會相關周邊產品已完成特殊標志、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等知識產權登記,僅有獲得執(zhí)委會授權的特許生產商、特許銷售商才有權設計、生產和銷售帶有大運會會徽、吉祥物及相關權益的產品,大家購買形象生動、憨態(tài)可掬“蓉寶”應到特許銷售門店或線上官方微店進行挑選購買,切莫貪圖便宜購買盜版仿冒產品。需要注意的是,在取得大運會周邊產品后,不得進行二次銷售。

  成都大運會知識產權保護團隊成員、律師王菱表示,使用成都大運會知識產權必須是非商業(yè)性質(公益性質)、必須取得成都大運會執(zhí)委會授權,且規(guī)范使用。隨著大運會臨近,以商業(yè)為目的的直接侵權和隱性營銷行為也隨之激增。

  直接侵權體現(xiàn)在未經權利人授權,直接在商品、服務、廣告宣傳等商業(yè)活動中使用大運會的知識產權。例如,在某公司擅自在線上平臺銷售帶有大運會會徽等元素的火炬;某房地產的宣傳展板上,未經授權使用了大運會的吉祥物,并與房地產的企業(yè)名稱、售賣信息寫在了一起。

  隱形營銷通俗來講,是可以讓消費者將大運會和商家聯(lián)系在一起的商業(yè)營銷行為,但該商家未經大運會授權。例如,某商場采取促銷計劃,每消費300元送印有該商場名稱的大運會吉祥物公仔一個;有獎銷售,宣傳中明示說明獎品是成都大運會吉祥物、紀念幣等跟大運會相關的獎勵;冒用或者盜用大運會的名義,從事募捐、征集贊助等。特別要說明的是,大運會的服務商和供應商,擅自使用大運會標識并宣傳與大運會有關聯(lián)的內容,也屬于隱性營銷侵權行為。

  公眾發(fā)現(xiàn)以上侵權行為后,可以用帶有日期和拍攝時間的水印相機進行拍照或錄像,或者是將網上的侵權鏈接發(fā)送到大運會知識知識產權投訴郵箱ipr@2021chengdu.com">ipr@2021chengdu.com,或者直接進行行政投訴。

  目前,大運會執(zhí)委會利用人工智能實行多渠道、多形式侵權監(jiān)測,對群眾反映強烈、社會廣泛關注、侵權假冒多發(fā)等重點領域,堅持整治到底、震懾到位,已經對相關侵權行為開展了警告和教育、發(fā)送律師函、行政投訴等處理,知識產權保護全力護航成都大運會。

  大運會是青年大學生的盛會,也是世界青年人溝通互動的橋梁。高水平的知識產權保護,是對成都大運會每一位奮勇拼搏的運動員最大的尊重,也是對大運文化、大運精神最好的推廣與傳播。希望大眾主動加入到知識產權保護隊伍中,做大運會知識產權保護的宣傳者、監(jiān)督者,共同為大運會的成功舉辦營造良好的知識產權保護環(huán)境。(完)

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本網或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新社,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lián)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聯(lián)系方式: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采編部 電話:+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