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頁 > bwbd > 中新網四川

冕寧大橋鎮(zhèn)移風易俗文明新風吹進心坎
2022年06月27日 16:43 來源:中新網四川 編輯:曹惠君

  中新網四川新聞6月27日電 (王旭陽商曼)23日,是冕寧大橋鎮(zhèn)巴甫村村民吉克伍各的女兒出嫁的美好日子,在家里的小院里:一對新人、兩口大鍋、五張圓桌、七八個小菜、數十位村子里的親朋好友……家人為女兒籌辦的婚宴簡單質樸卻不失溫情,新人胸前戴著喜慶的大紅花,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來參加婚禮的大伙兒議論著,這場婚禮雖然簡單,卻是社會文明新風尚的表現,讓拒絕鋪張浪費、節(jié)儉辦婚禮成為新風,特別有意義。

  與過去農村鋪張浪費的宴席、節(jié)節(jié)攀升的彩禮形成對比,當地施行的婚宴和彩禮已逐步呈現出一股節(jié)儉新風。

  女兒的幸福比彩禮重要

大橋鎮(zhèn)黨委為移風易俗服務隊授旗。
大橋鎮(zhèn)黨委為移風易俗服務隊授旗。

  6月24日,在吉克伍各家為女兒舉辦完婚宴的第二天,大橋鎮(zhèn)鎮(zhèn)政府的工作人員為他們一家送去了大米和被子,以此作為節(jié)儉辦婚宴的鼓勵。

  “女兒嫁人了,我們酒席請的就是就近的親戚朋友、鄰里鄰居,只宰殺了一頭牛,兩頭羊!奔宋楦骱推拮訚M臉笑容,“這次宴請只花費了一萬多元,按照以往的慣例,至少會花費五六萬吧!

  曾經,借錢結婚、因婚致貧、結婚窮兩代的“天價”彩禮,讓涼山州的不少家庭苦不堪言,甚至負債累累。據吉克伍各介紹,之前和女婿約定好的女兒結婚彩禮錢本來是35萬元,后來通過鎮(zhèn)村干部的宣講,吉克伍各家積極響應政策,與女兒的夫家進行協商,最后將彩禮降到7萬元!艾F在政策明確了婚嫁錢不能超過10萬,我們積極響應,為人父母,我們深知女兒幸福就是我們的幸福!奔宋楦鞯钠拮痈杏|道。

  開闊眼界、解放思想是轉變傳統(tǒng)落后觀念的基石。吉克伍各夫婦常年在浙江、上海務工,家里的三個孩子都考上了大學。他們說,即使是在沿海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幾十萬的彩禮也很少見,彩禮“瘦身”是社會風氣凈化的體現,想通了這一關節(jié),他們也就打心底擁護抵制高價彩禮、深化移風易俗工作。

  大橋鎮(zhèn)移風易俗工作全面開展后,婚禮體面了,賓客禮“輕”了,男方壓力小了,情誼卻不減,大家心里輕松了、臉上也樂開了花。一場婚禮的變革,反映出全鎮(zhèn)移風易俗工作的成效初顯。

  今年,大橋鎮(zhèn)各村在廣泛征求民意的基礎上,修訂了村規(guī)民約內容,具體明確了婚嫁彩禮、人情隨禮、紅白事宜聚餐(宴席)規(guī)模、標準、宰殺牲畜種類數量等。

  “有一家,便會有第二家,就會有越來越多的家庭自覺用戶移風易俗工作”,巴甫村村支部書記岳正忠介紹:“這一段時間,全村各個組長、黨員經常開會交流,全覆蓋走村入戶宣傳相關政策并動員群眾簽訂承諾書,全方位開展移風易俗宣傳教育。”

  鎮(zhèn)上有了移風易俗“特戰(zhàn)隊”

大橋鎮(zhèn)移風易俗服務隊工程車。
大橋鎮(zhèn)移風易俗服務隊工程車。

  “我宣布,大橋鎮(zhèn)治理高價彩禮深化移風易俗工作服務隊正式成立!”6月24日一早,在大橋鎮(zhèn)涼山民眾鄉(xiāng)村旅游有限公司門前,大橋鎮(zhèn)黨委書記瓦扎拉基將印有“大橋鎮(zhèn)移風易俗服務隊”的旗幟授予服務隊隊長伍文光。隊員們身后的皮卡車是服務隊的專用車,車上拉滿了餐桌板凳。

  今年以來,大橋鎮(zhèn)多措并舉推進移風易俗工作,以各村為單位選舉產生了紅白喜事理事會,凡是鎮(zhèn)上居民有需要操辦紅白喜事的,必須到所屬理事會進行備案登記,填寫備案登記表、簽訂承諾書,嚴格按照相關規(guī)定辦理紅白喜事。而服務隊的職責是對轄區(qū)內的婚喪嫁娶、紅白喜事、待嫁待娶等情況先進行動態(tài)摸底,對在理事會報備了的群眾進行無償服務。

大橋鎮(zhèn)鎮(zhèn)政府的工作人員為吉克伍各一家送去了大米和被子。
大橋鎮(zhèn)鎮(zhèn)政府的工作人員為吉克伍各一家送去了大米和被子。

  “成立服務隊是為了更好地推動移風易俗工作的開展,細致到在降低成本的基礎上指導制定宴席菜單,根據村民的實際情況提供相應的桌椅板凳和廚具,提供購買食材的裝卸、搬運服務,讓人民群眾省時、省力、省心!蓖咴榻B道。

  “服務隊既然免費服務群眾,那么日常的開銷鎮(zhèn)上如何解決呢?”大橋鎮(zhèn)副鎮(zhèn)長,同時也是服務隊的工作顧問陳富剛介紹:“我們鎮(zhèn)以全民入股的模式發(fā)展集體經濟,服務隊的經費來源于集體經濟的經營性收入,這也充分體現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思想!

  大橋鎮(zhèn)由于海拔較高,且轄大橋水庫生態(tài)保護區(qū)域,不宜發(fā)展傳統(tǒng)農牧業(yè)。鎮(zhèn)黨委政府為了盤活國有資產,壯大村集體經濟,增加人民群眾的收入,以六個村集體經濟的聯盟為基礎而成立了涼山民眾鄉(xiāng)村旅游有限公司,服務隊隊員由該公司通過層層選拔組成。隊員們說:“移風易俗這件事我們期盼了好多年,可以給農村人省不少錢,我們一定把服務隊的工作干好。”

  “移風易俗,事關民生疾苦,是民心所向。”瓦扎拉基表示,鎮(zhèn)黨委政府要壓實屬地管理責任,積極引導,以黨風政風帶民風,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āng)村振興有效銜接營造積極向上的氛圍。(完)

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本網或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新社,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聯系方式: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采編部 電話:+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