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頁 > bwbd > 中新網四川

四川華鎣山隧道建設現場:迎難而上戰(zhàn)涌水 化險為夷穿巷道
2023年08月25日 20:59 來源:中新網四川 編輯:祝歡

  中新網四川新聞8月25日電 (陳洪勝 郭明強)戰(zhàn)涌水突泥、渡暗河、過引水洞、頂著高瓦斯突破采空區(qū)……近日,在四川廣鄰快速通道(廣安主城區(qū)經華鎣至鄰水)華鎣山隧道建設現場,中交一公局五公司華鎣山隧道項目經理韓文搶說,近一年多來面臨的風險和承受的壓力,比以往10年的加起來都要大。

  迎難而上戰(zhàn)涌水

  華鎣山隧道全長6.5公里,是四川省目前在建最長且地質最為復雜的煤(巖)與瓦斯突出隧道,探明的瓦斯?jié)舛雀哌_70%,風險極高。

  根據設計圖紙資料顯示,華鎣山隧道主線穿越已經廢棄達20幾年之久的高頂山煤礦,面臨巷道、采空區(qū)等復雜地帶,山體空洞,極度脆弱松散,潛在的高風險讓韓文搶等人絲毫不敢掉以輕心。加之隧道主線下穿楊家河和高頂山水電站引水洞,在暗流涌動的腐蝕性富水段、可溶巖下打隧道,突水突泥隨時可能暴發(fā),等于頭頂懸著兩水盆,一碰就翻,必定是險上加險。

  位于半山腰的楊家河距離洞頂只有28米左右,溶洞密布,裂隙發(fā)育,日涌水量能達到驚人的20萬立方米。在中交一公局集團和五公司兩級專家組的加持下,項目團隊很快確定“堵排結合、以排為主”的方案思路,讓山體的滲水自然泄露。

  涉及高頂山水電站引水洞的隧道施工范圍高差有200多米,水壓達到2兆帕,距離洞頂僅有6、7米遠。稍有不慎,就會給引水洞捅個“大簍子”,后果不堪設想。經過多次現場踏勘、技術研討和反復論證,形成了從隧道底部開挖,設置超前小導洞的共識。以在40米范圍內采取小導洞工法循環(huán)、再擴挖,一步一步向前推、往前趕的舉措,是因地制宜的萬全之策。

  化險為夷穿巷道

  一座長長的隧道,穿越的是青山綠水,托舉的是金山銀山。全長15.5公里的華鎣山隧道及引道工程,是廣鄰快速通道的主要控制性工程。在隧道施工中,巖溶突泥、大涌水、斷層破碎帶地質災害,和巷道、采空區(qū)復雜地質帶來的高瓦斯、硫化氫等有毒氣體,時常令施工人員談虎色變。而在華鎣山隧道,幾乎集中了以上所有的極端施工難題。

  超常規(guī)的舉措才能保證隧道施工萬無一失。根據設計走向表明,廢棄多年、封閉已久的巷道,與隧道重疊地帶有70多米長,是掘進道路上需要直面洞穿的又一條“攔路虎”,繞不走,躲不開。

  在礦山救援隊專業(yè)力量的幫助下,檢測到的瓦斯?jié)舛纫堰_到驚人的15%。要想治理好巷道,必須解除高瓦斯這一隨時可能一觸即發(fā)的“定時炸彈”。

  在此背景下,項目團隊通過大功率風機正壓式送風、負壓式排風,形成一整套循環(huán)通風對流系統(tǒng),稀釋高瓦斯降低濃度至0.5%,解除安全風險警報是第一步。緊接著,施工人員在280米的范圍內建造起5米厚的封堵墻,“關門”切斷高瓦斯流通渠道是第二步。緊接著,一個禮拜時間內,大家連軸轉、連夜干,840多立方米的混凝土,將原本空空如也、高瓦斯密集的巷道填充成嚴嚴實實、堅固無比的混凝土結構物,治理才算大功告成。

  涉險過關采空區(qū)

  第一處300多米長的采空區(qū),是項目團隊最近兩個多月來致力重點攻堅的區(qū)域。從5月開始,韓文搶和項目黨支部書記宋斌分頭帶班作業(yè),以量離子遙感技術為“千里眼”探路,摸清前方山體地質種類以及活動范圍。隨后,深度嵌入山體30米處,實施呈傘狀、發(fā)散式全斷面帷幕注漿的先進工藝,對山體空隙進行“堵氣式”封孔,防止高瓦斯等有毒氣體泄露。

  全斷面注漿共8環(huán),環(huán)環(huán)相扣。累計148孔,孔孔定位,為采空區(qū)織起一張密不透風的防護網。一攬子見招拆招式的科學手段和先進工藝,是保證隧道頑強推進的重要支撐。隨后,足足達到8個兆帕強度的水泥漿,在采空區(qū)斷面率先形成5米厚的“保護墻”,從根本上治理了溶腔裂隙,嚴防瓦斯溢出。

  國內知名隧道專家李玉文、煤礦專家劉志強組成的技術指導團隊,也在第一時間趕赴現場,進洞查看定思路,一連幾天都在開展技術風暴,對確定揭示采空區(qū)的重大方案進行專項咨詢論證。

  強度達到槍管炮管標準的無縫鋼管管棚工藝,是重點加固圍巖、有效突破采空區(qū)的重要一環(huán)。韓文搶說,內嵌式鋼筋籠在鋼管內構建起勁性骨架,形成整體式的鋼管拱,為采空區(qū)“強筋壯骨”,揭示開其神秘面紗,真正進入實質性掘進階段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完)

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本網或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新社,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lián)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聯(lián)系方式: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采編部 電話:+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