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聞網

首頁 > cjbd > 中新網四川

中國電信科技賦能世運會精彩收官
2025年08月18日 14:11 來源:中新網四川 編輯:曹惠君

  中新網四川新聞8月18日電  成都世運會17日晚落下帷幕。作為本屆世運會綜合信息類官方合作伙伴、核心賽事系統集成服務商,中國電信踐行“云改數轉智惠”戰(zhàn)略,圓滿完成賽事側和城市側各項保障工作,以科技創(chuàng)新為這場“簡約、安全、精彩”的世運盛會注入強勁的數智動力。

中國電信科技賦能世運會精彩收官。中國電信四川公司供圖

  本次世運會的技術保障工作,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作為賽事“智慧中樞”,由中國電信承建的賽事技術運行中心(TOC)集成通信指揮、資源調度、運行監(jiān)控、應急聯動等核心功能,能精準感知賽事通信與信息系統的每個環(huán)節(jié),實現全局態(tài)勢掌控、指令統一協同、資源敏捷調度。

  更具前瞻性的是,全球首個專為國際重大賽事設計的指揮調度智能體應運而生。該智能體構建覆蓋“算力+平臺+數據+模型+應用”的AI基礎設施及應用體系,實現賽事指揮模式從傳統依賴人工經驗判斷到“AI智能體輔助決策+人機高效協同”的轉變,確保賽事信息流轉暢通無阻。

  另一方面,中國電信充分發(fā)揮綜合智能信息服務優(yōu)勢,構建了“1朵賽事云”和“3大類+9小類+89個子系統”的賽事信息系統,涵蓋從競賽視頻到賽事管理的全流程。同時,建設“4+1”賽事專網體系,為世運會提供全流程、全過程、全方位的數字化運行保障。

  5G-A(5G-Advanced)首次在全球性綜合體育賽事的規(guī)模化應用,成為本次賽事技術保障的最大亮點。中國電信在世運會27個競賽場館及核心區(qū)域完成5G-A的全面深度覆蓋,網絡容量較傳統5G提升10倍,峰值速率最高可達10Gbps。這些技術升級通過AI智算融合精準分析網絡負荷并實時預測,智能分配無線資源,實現頻譜利用效率最大化。觀眾手機不僅能顯示“5G-A”網絡字樣,通過線上申請還能獲得“世運會VIP服務”專屬標識,享受優(yōu)先接入保障。

  為滿足世界級賽事網絡全域協同與數據實時要求,中國電信組建專家團隊,依托5G-A網絡能力部署自研5G商企專網,高效應用于大會VSA車檢及PSA人檢通道閘機的專網數據通信場景,同時通過5G-A定制專屬切片、高速廣域協同組網、動態(tài)可視主動防控運維等核心技術,成功保障高速無感驗證及業(yè)務數據的實時安全回傳。

  安全是賽事成功的生命線,技術創(chuàng)新的背后,是一套完整的保障體系在發(fā)揮支撐作用。中國電信首創(chuàng)國際重大賽事量子防護體系,通過“QKD+PQC+國密算法”三重防護為世運會網絡加載量子安全應用,同時打造全球首條重大賽事量子OTN專線服務。這套“銅墻鐵壁”通過數萬次嚴苛的攻擊測試,其安全防護能力達到領先水平,為賽事核心數據傳輸構筑了牢固的安全屏障。

  堅實的安全防線離不開周密組織與可靠基礎。超過880人的電信專業(yè)保障團隊,實施網格化管理,所有關鍵設備與通信鏈路均實現主備冗余全覆蓋。同時,基礎設施建設也從核心場館延伸到全城范圍,新建、改建、擴建基站超3000個,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帶寬大幅擴容。

  賽事期間,中國電信構建“天空-空中-地面”立體化通信矩陣,確保極端條件下通信網絡的無縫覆蓋及安全暢通。

中國電信科技賦能世運會精彩收官。中國電信四川公司供圖

  賽事服務的國際化水準體現在細節(jié)之中。在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全國首個機場全業(yè)務電信營業(yè)廳成為外籍旅客“落地即通”的第一道便民窗口。世運村內,中國電信現場服務點為嘉賓和運動員提供業(yè)務咨詢、設備使用、及時開卡等貼心服務。中國電信翼支付“聚合支付”支持超過220種國際主流電子錢包,境外用戶無需額外下載應用,所消費的人民幣金額會即時結算并顯示為本國貨幣金額,支付過程清晰流暢。

  與此同時,中國電信10000號英語專席匯聚專業(yè)客服團隊,精心梳理了30余項英語服務重點場景,時刻關注世運會最新動態(tài),確保每一位國際來賓都能享受到流暢無障礙的中英文雙語咨詢服務。

  賽場外,中國電信運用“5G-A+AI+XR”技術在“東郊記憶”打造沉浸式展演場景,巧妙地將世運激情、成都魅力與文旅消費緊密相連,成為全球游客邂逅世運、感知四川活力的重要窗口;AI視頻彩鈴技術結合火炬?zhèn)鬟f與熱門項目,覆蓋用戶超125萬人,讓“指尖上的世運會”成為現實。70家電信營業(yè)廳的“世運會志愿者服務小站”,以及IPTV平臺“世運專區(qū)”,都體現了賽事與城市文化的深度融合。(完)

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本網或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新社,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聯系方式: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采編部 電話:+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