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頁 > jjsc > 中國新聞網

如何增強巴蜀文化影響力?四川政協委員聚焦文化遺產傳承創(chuàng)新
2024年01月25日 14:01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輯:曹惠君

  中新網成都1月25日電 (王利文)“有‘文博’氣質的地標襯托商務活動,往往會創(chuàng)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彼拇ㄊ≌䥇f港區(qū)委員、香港錦峰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總裁李蓉24日在成都表示,成都有聞名遐邇的金沙遺址博物館、寬窄巷子、杜甫草堂等“文化地標”,文化遺產的跨界聯動將進一步增強巴蜀文化影響力。

資料圖為三星堆博物館新館在四川省廣漢市試運行,觀眾在新館參觀。記者 安源 攝
資料圖為三星堆博物館新館在四川省廣漢市試運行,觀眾在新館參觀。記者 安源 攝

  2023年,四川文化事業(yè)繁榮發(fā)展。三星堆入選首批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qū),博物館新館建成開放;濛溪河遺址和桃花河遺址考古發(fā)掘成果成為皮洛遺址后中國舊石器考古又一重大突破。在此間舉行的四川兩會上,多位四川省政協委員就文化遺產保護、巴蜀文化傳承等話題建言獻策。

  李蓉建議,成都可以借鑒香港的經驗,打造更具功能性的“文化地標”,在更新硬件的同時,植入各種軟性項目,潤物無聲地增強文化的凝聚力、影響力。她以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為例,建議創(chuàng)造跨界對接的良好政策環(huán)境,開展更豐富的活動,增強其商務聚集功能,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

資料圖為成都寬窄巷子景區(qū)一景。記者 王磊 攝
資料圖為成都寬窄巷子景區(qū)一景。記者 王磊 攝

  “與過去相比,四川文化遺產數字化覆蓋率提升迅速,2022年四川文化產業(yè)發(fā)展指數綜合排名位居全國第八!彼拇ㄊ≌䥇f委員、四川省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誼會副會長魏心田關注到,在巴蜀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創(chuàng)新方面,四川存在文化遺產數字化缺乏整體性和系統性、文化遺產數字化建設缺乏有效激勵機制、文化遺產數字資源利用不充分等問題。魏心田建議,強化政策引導和項目推動,統籌推動巴蜀文化遺產數字化標準建設,培育巴蜀文化遺產數字化人才隊伍。還應重視宣傳推廣和數據質量,重點打造巴蜀文化遺產數字化品牌,抓好文化遺產數據評估問題。

  “當前,川渝兩地非遺文化存在市場影響力不足、資源利用率低、創(chuàng)意產業(yè)鏈不完整和專業(yè)人才匱乏等困境!彼拇ㄊ≌䥇f委員、電子科技大學藍馬國際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吳應鴻認為,應乘著成渝地區(qū)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東風,打造成渝現代文創(chuàng)產業(yè)體系。他建議立足巴蜀千年文脈,結合時代文化創(chuàng)新訴求,從“文化+非遺+原創(chuàng)+設計+營銷+生產+產業(yè)”入手,促進文化和消費“雙軌良性循環(huán)”,助推巴蜀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全新融合;多維并舉向全球推廣中國文化IP。

  針對文旅領域供給側“上新”乏力等問題,四川省政協港區(qū)委員、畢馬威中國副主席及審計服務主管合伙人高智緯建議,開展全省文旅產業(yè)“全景圖”“作戰(zhàn)圖”和“品牌圖”研究,繪制全省文旅現狀全景導圖和中長期發(fā)展愿景藍圖,系統性梳理、謀劃、孵化和培育全省文、旅、商、體、展、節(jié)、演、創(chuàng)、產等領域的子品牌,打造“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天府文旅新生態(tài)。(完)

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本網或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新社,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聯系方式: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采編部 電話:+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