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聞網

首頁 > kjws > 中新網四川

四川道孚:開學第一課孩子們沉浸式體驗傳統(tǒng)文化
2025年08月31日 14:40 來源:中新網四川 編輯:韓金雨

  中新網四川新聞8月31日電 (記者 劉忠俊)8月30日,四川道孚非遺工坊內,一堂兼具“煙火氣”“文化味”的開學第一課熱鬧開課。20余名孩子走進工坊,近距離接觸藏紙、唐卡、黑土陶等非遺技藝,在沉浸式體驗中開啟新學期的文化探索之旅。

孩子們正在甘孜州級非遺技藝傳承人指導下學習酥油花制作。記者劉忠俊攝

  工坊藏紙制作區(qū),藏紙技藝老師龍青以互動方式開啟教學。他舉起半干的藏紙邀請孩子們聞氣味,由此引出藏紙以狼毒花根混合礦物原料制成的特點,并介紹其“不怕蟲蛀、不褪色、可保存百年”的特性。操作臺上,處理好的淺褐色狼毒花根透著韌勁,陶盆中紙漿輕輕浮動,部分孩子在龍青的指導下,學習攪拌紙漿、捶打紙漿,親身感受藏紙制作的完整工序。

  同時,在唐卡繪畫區(qū),唐卡老師土登巴絨正手把手指導12歲男孩扎西調配顏料!笆滞笠(wěn),顏料稠稀要適宜,這樣畫在布上才均勻!痹诶蠋煹哪托囊龑,扎西專注創(chuàng)作,畫板上格;ǖ妮喞饾u清晰。工坊黑土陶窯前,一場出窯儀式成為課堂的“高光環(huán)節(jié)”。窯門開啟后,傳承人阿太讓兄逐一取出黝黑發(fā)亮、紋樣古樸的黑陶作品,引得孩子們發(fā)出陣陣驚嘆。

  道孚縣工會主席所郎多吉介紹,舉辦此次開學第一課,旨在通過親身體驗,讓孩子們種下熱愛傳統(tǒng)文化的種子。占地29畝非遺工坊并非單純的“陳列館”,而是集教學、創(chuàng)作、展銷于一體的“活課堂”。工坊一樓展廳內,陳列著藏紙筆記本、唐卡紋樣書簽、黑土陶茶具等文創(chuàng)產品,每件展品均清晰標注名稱與創(chuàng)作者信息;二樓11.1米高的框架結構空間內,13名從事唐卡、藏紙、土陶等領域的省、州和縣級非遺技藝傳承人常駐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過程全程對外開放,讓“看不見的技藝”變成“可觸摸的傳承”。

  藏紙技藝老師龍青回憶,早年由于藏紙制作工序繁瑣(需經過晾曬、去皮、蒸煮、捶打等十多道工序),且收益有限,村里的年輕人都不愿學習這門技藝。如今,工坊不僅為傳承人提供了優(yōu)質的創(chuàng)作空間,還實現了技藝突破——讓藏紙能夠適配現代打印機,大幅拓寬了應用場景。據統(tǒng)計,道孚非遺工坊建成以來,已開展青少年傳承培訓活動13場次,吸引300余名中青年參與,組建起藏紙、唐卡、黑土陶、馬具制作等4個傳承小組,累計接待游客、群眾及學生3000余人次。

學生們正在學習藏紙制作。記者 劉忠俊 攝

  道孚縣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副局長羅絨尼瑪表示,當地已建成“非遺技藝項目動態(tài)數據庫”,收錄唐卡繪制、藏民居建造等“高冷”技藝,以及花饃饃制作、青稞酒釀造等“煙火”手藝在內的70余項非遺技藝。同時,創(chuàng)新推出“非遺+民宿”模式,300余家經過星級評定的民居變身文化體驗空間,游客可學唱山歌、制作花饃饃,部分點位還能體驗青稞咖啡制作、唐卡繪畫等項目,讓非遺技藝真正融入日常生活。

  “過去覺得非遺技藝是‘老古董’,現在才明白,只要找對路徑,老手藝不僅能‘活’在當下,還能助力鄉(xiāng)村振興。”阿太讓兄稱。此次開學第一課,不僅讓孩子們學會了藏紙、唐卡、黑土陶的基礎技藝,更培育了他們對家鄉(xiāng)文化的認同感與熱愛之情。(完)

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本網或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新社,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聯系方式: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采編部 電話:+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