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頁 > shouye > 四川新聞網

“面向未來,如何培養(yǎng)大師棟梁”公益教育論壇在蓉圓滿舉辦
2021年10月18日 16:59 來源:四川新聞網 編輯:曹惠君
分享到:

  為了重塑文化自信,實現民族復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產主義社會的遠大理想,時代、民族復興呼喚大師,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千千萬萬的大師,同時將孩子培養(yǎng)成未來的國之棟梁也是天下千千萬萬家長共同的心聲。

  10月15日-16日,由天第書院、美善愛貝教育集團聯合主辦的“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面向未來,如何培養(yǎng)大師棟梁”高端公益教育論壇在成都圓滿舉行。本次教育論壇圍繞“大師棟梁培養(yǎng)三位一體模式——國學+科學+藝術實現教育升級”展開,參與本次盛會的有來自政界、教育界重要領導嘉賓、明師大德,以及廣大幼兒及學生家長、教育從業(yè)者、國學文化愛好者等近200人。

  為期兩天的分享從天第書院創(chuàng)辦人吳守立老師分享的“用孔子智慧點亮萬家燈火”主題內容中拉開序幕。一人行之成模范,眾人行之成風氣!從6年前,吳院長一個人讀《論語》到現在直接間接影響了超過10萬人讀《論語》,吳院長特別呼吁希望成都,四川,西南地區(qū),乃至全中國,全世界,只要認得漢字的人,都能讀《論語》,解《論語》,行《論語》,講《論語》,傳《論語》!家家戶戶讀圣賢書,行圣賢道,用圣賢智慧打造書香門第,再造書香中國!論壇中,吳院長更是分享了未來20年天第書院的愿景:讓3億中國人讀《論語》!現場中的每個人無一不被吳院長的以身踐行、使命愿景所深深打動,想象一下,中國有3億人讀《論語》,那將是一個怎樣的中國!我們無比堅信那一天,將是實現孔子禮樂大同理想最近的一天!

  大師棟梁培養(yǎng)工程的核心發(fā)起人、全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與新課改示范工程主任顧建華老師為大家?guī)怼督逃孔钚赂母镎呒叭瞬排囵B(yǎng)模式——大師棟梁培養(yǎng)三位一體模式“國學+科學+藝術”實現教育升級》的主題分享。顧主任引經據典,從全局出發(fā),高瞻遠矚地點明了國學以及經典對生命以及生命教育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曲阜孔子書院副院長、慈舟大學堂創(chuàng)始人時牧先生現場帶領大家解讀《論語》中的幸福密碼,通過時牧先生的解讀,高高在上的經典原來是如此的親切落地,原來《論語》中的每一句,都可以變成指導我們學習、生活、工作、為人處世的指南寶典。

  中國教育十大杰出貢獻人物,全腦思維建構教育學專家李波院長分享的“如何構建培養(yǎng)大師棟梁的思維體系,快速提升孩子各科學習能力”讓大家直呼神奇,現場通過示范課,教給大家不一樣的學習,記憶方法,原來掌握了科學的方法,記憶真的可以不費吹灰之力,這也給到孩子一個輕松減負“彎道超車”的機會。

  《禮記·學記》曰:“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鄙囆g學院院長,國際音聲療法創(chuàng)始人田野犁校長以及夫人岳老師也來到現場,現場展示如何用音樂藝術打開學生的高維智慧,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造能力的新時代人才的可行性的教學智慧和教學藝術。田校長運用聲歌的震動,岳老師運用曼妙的舞姿來打通身體氣血氣脈的演示令現場聽眾感到震撼。

  百善孝為先,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在最后的下午場里,用生命踐行大孝,感動中國十大孝子之一的王凱老師也親臨現場,為大家親身講述“一個母親,兩個兒子,37雙磨破的鞋,跨越1000多個城鎮(zhèn),517天,走過37000里”的感恩歷程,提倡讓“孝”這一中國傳統(tǒng)美德從教育角度深入每一個中國人的骨髓,代代相傳。

  國學為生命高度保駕護航,科學為生命品質蓄勢賦能,藝術為生命色彩添光加彩。大師棟梁培養(yǎng)模式——“國學+科學+藝術”三位一體教育模式新升級,教育不偏不倚。

  孩子的健康、快樂成長離不開每一位有情懷、有責任心的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更離不開每一個家庭在背后的言傳身教、文化熏陶。天第書院以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讓“三億中國人讀《論語》”,培養(yǎng)擁有“中國靈魂,全球視野”的未來領袖為己任。美善愛貝教育集團堅持教育初心,努力為中國幼教事業(yè)的發(fā)展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讓美予修心、善予修行、愛予傳遞、貝倍幸福的品牌文化傳遞給更多的孩子和家庭,給孩子的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幫其系好人生“第一?圩印,帶去更多的愛與溫暖。

  我們希望有識之士聚愛成行,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共盡心力!我們期待有志于培養(yǎng)大師棟梁的仁人志士與我們攜手同行,完成共栽大樹拄長天、為國教子的大愿!


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本網或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新社,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聯系方式: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采編部 電話:+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