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四川省歌舞劇院音樂劇團創(chuàng)排演出,張然編劇作詞,陳雨秋、董志勇、劉威、郭頌蘭、王勝強聯(lián)袂出演的音樂劇《貂蟬,你在想什么?》,于2024年5月17日在四川省歌舞劇院劇場順利完成首演。
主創(chuàng)團隊以耳熟能詳?shù)臍v史演義小說為基調,通過全新的視角,對“貂蟬”這一象征“美麗與危險”的符號化人物進行現(xiàn)代化的解構與重組。當激情四射的音樂劇遇上靜謐厚重的歷史文學類題材,會產(chǎn)生怎樣的觀劇體驗?
演出開場,一人分飾三角的青年演員王勝強又擔任起主持人的工作。在一問一答的游戲互動中,調動起現(xiàn)場觀眾的觀劇熱情與期待,也因此預設整場演出的主題基調——一場對歷史傳奇的詼諧戲說。
除了在表演過程中別具匠心地設計與觀眾的互動,在戲劇結構、音樂演唱、舞臺布景等方面不斷運用“間離效果”,當即制造出三組舞臺關系——演員與觀眾、劇中人與創(chuàng)作者、原著故事與戲劇再創(chuàng)。亦如皮蘭德婁的著名劇作《六個尋找劇作家的劇中人》,本音樂劇也借用超現(xiàn)實的表現(xiàn)手法,使貂蟬掙脫了文字,與自己的創(chuàng)造者面對面談心,將演出主線放置在一個妥善、溫和、安全的狀態(tài)中,攜手觀眾一起追問:“貂蟬呀,你到底在想什么!”
16首原創(chuàng)音樂唱段,時而溫婉如水,時而熱情似火的曲風,以獨唱、重唱的多樣形式,充實舞臺的視聽,牽引觀眾情緒。現(xiàn)場觀眾跟隨角色的演繹,重溫《三國演義》第八回《王司徒巧施連環(huán)計董太師大鬧鳳儀亭》與第九回前半部分《除兇暴呂布助司徒》。不斷穿插的原著對白與現(xiàn)代、時尚的演出編排,可一窺主創(chuàng)團隊的巧思。重現(xiàn)原著對白中的暗潮洶涌,同時以俳諧的表演消解了原著臺詞的殺機四伏,將整體情緒控制在輕松的談話氛圍里。
《月兒見到我為何要躲》將原著、舞臺、印象中的“貂蟬”形象合而為一;《紅顏禍水》《為自己歌唱》《愿長此相依》等唱段,揭開舞臺上“貂蟬”對自我追求的探尋;熱情奔放的爵士風格唱段《獵物與情人》,在眾演員富有張力與自由的表演中,使屬于本劇、屬于這個舞臺上的“貂蟬”迎來自己的高光片段。《你居然會愛上他》《百萬繁星,百萬雄兵》《都說愛我全在騙我》,讓王允、呂布、董卓三名男性角色,站在三個不同層面的關系上直抒胸臆,對貂蟬真實的內心進行側面的揣摩。令人驚喜的是,郭頌蘭飾演的“玥兒”一角,相似的年紀、同樣地憧憬英雄氣概、都需要為“情”讓步,與“貂蟬”互為對應。在第一幕中由“玥兒”對“貂蟬”進行開門見山地追問,并在接下來的演出中,以機智幽默的臺詞與靈動活潑的肢體,成為觀眾的“嘴替”。在演唱中,“玥兒”承擔起類似于川劇的“幫腔”一職,強調角色心聲,催化舞臺情緒,直白地傳達觀眾的疑問。
《貂蟬,你在想什么?》在多位演員深厚扎實的專業(yè)技巧與動情精湛的演技加持下,制造角色之間的外部關聯(lián),強化各個角色的內心表達,使貂蟬不再是刻板印象中扁平抽象的“工具人”符號。
在舞美設置中,亦有“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相結合的因子。取傳統(tǒng)戲劇舞臺上“一桌二椅,人走景移”的舞臺時空寫意,用一方屋檐投影、五塊垂落的紅色綢緞、兩尊香爐、機動的茶幾組成一方簡約卻不簡單的舞臺空間,實現(xiàn)月下自憐的花園、貌合神離的筵席與不可告人的內心等多個舞臺時空的假定與轉換,給觀眾帶來美輪美奐的視覺體驗。
《貂蟬,你在想什么?》主創(chuàng)團隊在故事內容、表演形式與舞臺布置上貫徹間離手法,演出過程中不斷打破“第四堵墻”,實現(xiàn)觀演關系的重組,引導觀眾走進主創(chuàng)的“連環(huán)計”,使演出整體效果極具沖擊力。
舞臺間離效果,使得被作者與命運操縱的角色有機會作為一面投射表達與思辨的鏡子。誠然,提問的魅力不在于既定的答案,而是享受尋找答案過程中的思辨。
在不斷地追問下,劇本重心落腳于“情”。穿過“大義”“恩情”“私情”“另有隱情”,在劇末,功成身退的貂蟬唱出《愛你所愛夢你所夢》。這位脫胎自歷史演義、為此刻的舞臺展示自我內心的“貂蟬”再一次真摯地回答標題、回應觀眾,她的所思所想到底為何。
在文本內容與演出方式的錯列混搭下,四川省歌舞劇院編排的《貂蟬,你在想什么?》給蓉城的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觀劇體驗,同時也為傳統(tǒng)文本與文化傳承的文藝作品編創(chuàng)提供新穎的思考路徑。(作者系四川省評論家協(xié)會會員萬雯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