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聞網

首頁 > shouye > 中新網四川

遂寧船山:創(chuàng)新育人模式 賦能鄉(xiāng)村教育振興
2025年05月29日 20:51 來源:中新網四川 編輯:曹惠君

  中新網四川新聞5月29日電 (鄒立洋 屈超英)清晨,遂寧市船山區(qū)老池鎮(zhèn)小學的瑯瑯書聲格外清亮。這所留守兒童占比超60%的鄉(xiāng)村小學里,正以2019級(2)中隊的教育實踐,演繹著鄉(xiāng)村振興中的育人突圍——通過“向陽花開”文化體系,以“紅領巾獎章”與“五美少年”雙軌評價機制為引擎,打造出充滿生命力的成長生態(tài),讓24名鄉(xiāng)村兒童在紅色基因與鄉(xiāng)土滋養(yǎng)中破繭成蝶。

  “原來覺得自己只會跑步,現在發(fā)現還能當田野調查員!狈_中隊成長檔案,這樣的蛻變故事比比皆是。中隊創(chuàng)新設計的“成長階梯”評價體系,將思想品德、勞動實踐、藝術素養(yǎng)等6大維度細化為32項可視化指標,如同為每個孩子鋪設專屬成長軌道。通過“基礎章+特色章+星級章”的動態(tài)積分體系,讓每個孩子都能在階梯晉升中找到成長坐標。

  數據顯示,該機制推行后,學生主動參與社會實踐比例提升76%,曾經沉默的鄉(xiāng)村少年,在“紅領巾獎章”與“五美少年”的激勵中逐漸找到成長坐標。

  走進教室,“紅色記憶長廊”的133幅手繪黨史故事與“四維文化空間”的鄉(xiāng)土標本相映成趣,這正是“三階浸潤”思政模式的具象表達:每日晨會132期黨史播報如涓滴成河,20個紅色微課堂實現情景穿越;更鮮活的課堂在田間地頭鋪展——春祭英烈書信里的滾燙信仰,夏插秧苗時觸摸農具的農耕文明,秋收競技中迸發(fā)的協(xié)作精神,冬訪老黨員見證的初心傳承。

  “每個季節(jié)都是生動的課堂,教會我在躬行中感受生命拔節(jié)的韻律,在傳承里讀懂腳下土地的重量!2019級(2)中隊魯晨曦在日記里寫道。

  具象化學習使思政教育到課率達100%,46冊革命手繪本、24份科技挑戰(zhàn)卡更讓800余名參觀者看見教育的溫度。

  翻開泛黃的《輪值中隊長日志》,24名隊員的管理智慧躍然紙上:從“圖書角分類優(yōu)化方案”到“午餐膳食改良建議”,18條“金點子”轉化為校園治理實策。

  在“人人都是小主人”的理念下,“燈長”“門長”等特色崗位應運而生。更令人欣喜的是,通過“1+N”學科幫扶機制,中隊后進生轉化率達45%。當孩子們用自籌的1245元“愛心基金”構筑互助網絡時,教育已從單向灌輸升華為生命影響生命的共生系統(tǒng)。

  從“沉默的鄉(xiāng)村中隊”到國家級“優(yōu)秀少先隊集體”,這場教育變革印證著輔導員的箴言:“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在“向陽花開”體系照耀下,365個成長瞬間正匯聚成璀璨星河,為鄉(xiāng)村振興繪就最動人的教育圖景。(完)

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本網或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新社,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lián)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聯(lián)系方式: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采編部 電話:+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