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府之國”的四川省中南部腹地,歷史文化底蘊厚重的內江走出的叱咤五洲、風云世界頂尖級的中國畫大師張大千,被中國現(xiàn)代美術事業(yè)奠基者、杰出繪畫大師和美術教育家徐悲鴻先生公開尊稱為“五百年來第一人”的張大千,獲得國際藝壇贊譽,將之與西畫泰斗畢加索并稱為“東張西畢”的張大千,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杰出代表,是巴蜀文化的一面旗幟!
被譽為“東方之筆”張大千,其藝術建樹,是中國藝術史上無出其右、難能有二的。近日,由中共內江市委宣傳部、內江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內江文化旅游發(fā)展有限公司聯(lián)合出品,四川省文聯(lián)主席、四川省川劇院院長、“二度梅”獲得者陳智林領銜主演,內江市川劇團、四川省川劇院和四川藝術職業(yè)學院聯(lián)合演出的大型現(xiàn)代川劇《大千世界》,把四川文化名人用深厚的感情搬上舞臺,在成都城市音樂廳成功首演,用鄉(xiāng)音鄉(xiāng)情致敬大千先生的藝術境遇與壯闊人生。
《長江萬里圖》——望月懷遠畫家山
藝術的終極目的是人文關懷、滋養(yǎng)人心。長江孕育中華兒女,張大千游子赤心。從發(fā)源地到入?,劇中通過文脈綿延的筆畫,將長江和祖國的大好河山用藝術畫卷和舞臺藝術詩意呈現(xiàn)。全劇以張大千創(chuàng)作的《長江萬里圖》貫穿起始,鴻篇巨制,氣勢恢宏!吧虾F嬗觥薄岸鼗湾谒肌薄俺啾趯υ挕薄巴滤监l(xiāng)”四個篇章演繹張大千人生各階段的重大事件。從開篇的“長江載我丹青夢,隨兄善子別內江”的鄉(xiāng)愁到“長江萬里,民族之河”大千情思,氣勢磅礴。舞臺上的大千面對觀眾,聲聲思念,句句純真,倥傯的鄉(xiāng)愁從真摯的心扉間流淌。著名表演藝術家陳智林天賦金嗓、一身功夫,情緒飽滿、情感表達層層推進,將長江這條流淌著中國血脈、浸潤著民族魂魄的母親河,在大千情懷的抒發(fā)中,承載著長江之夢的中華優(yōu)秀文化走向全世界。主創(chuàng)團隊以高度立意開掘人物內心,呈現(xiàn)張大千波瀾壯闊的藝術人生。全劇詩意空靈,智林式高腔聲情并茂唱大千帶給觀眾極致心靈共鳴,昆、高、胡、彈、燈音樂融入實現(xiàn)靈魂升華,舞美空間文質兼美,潑墨舞臺結構靈動,服、化、道恰到好處實現(xiàn)人物情感延伸。劇目以地道詼諧的四川方言、悠揚高昂的唱腔和念白、獨具特色的“幫、打、唱”等藝術手法講述張大千晚年創(chuàng)作過程中回憶過往、思念故土的情懷,展現(xiàn)了大千年輕時的才情稟賦、哲思追求和年老后的藝術魂、家國情、游子意!皺M涂豎抹千千幅,墨點無多淚點多”的悲愴詩句,飽含了張大千孜孜不倦的藝術追求和那濃得化不開的思鄉(xiāng)眷戀。
面壁敦煌三載春秋—丹青世界求真道
張大千一生視藝術猶如生命,“我的畫筆不會停,我會一直畫到死的那一天”(張大千自語)!磅囗斣诙鼗,不拘一格是真章”,張大千的藝術精進離不開中華優(yōu)秀文化藝術寶庫——敦煌文化的藝術實踐。劇中敦煌作畫音樂創(chuàng)作可圈可點,敦煌飛天舞姿翩躚,動靜相宜,舞臺呈現(xiàn)莊嚴靈動,生動活化了敦煌藝術的活色生香。1941年至1943年,張大千攜同家人、學生等迢迢千里、風塵仆仆赴敦煌。大千面壁三年,匍匐于昏暗的洞窟角落,對敦煌藝術進行了全面、深入地學習和研究。懷著對敦煌藝術的無限敬畏與贊嘆,張大千立志要保護好祖國國寶,并作為藝術家首次為莫高窟洞窟科學標號。在敦煌期間,張大千臨摹了自十六國、兩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兩夏、元等歷朝歷代的壁畫作品,“出沒于洞窟之間,手忙于筆紙之上”日夜兼程不辭辛勞。經過敦煌藝術的洗禮,他的視野更開闊,氣勢更恢宏,技巧更嫻熟,手法更多樣。在敦煌藝術浸潤中,他的畫風也得以升華,善用復筆重色,高雅華麗,瀟灑磅礴,實現(xiàn)悟真悟道的境界,被譽為“畫中李白”。張大千對敦煌藝術進行系統(tǒng)、全面整理、臨摹的藝術家,臨摹作品不僅在國內廣受贊譽,還在國際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作品成為中國繪畫藝術走向世界的重要載體之一,為敦煌藝術傳承,賡續(xù)推廣中華文明作出卓越貢獻。
意念動處對話東坡——大千世界一大千
“琴臺一曲鳳求凰,浣花清溪繞草堂。子云亭誦千古賦,太白輕舟出川江,黃鶴樓崔顥吟惆悵,滕王閣王勃留文章……”舞臺上,張大千氣勢磅礴、一腔熱血面向觀眾揮毫潑墨畫長江。舞臺呈現(xiàn)以獨特的藝術視角、精湛的表演技藝和蕩氣回腸的川劇聲腔,為觀眾呈現(xiàn)了一代國畫大師張大千的藝術人生與精神追求。家國情深的張大千,在懷鄉(xiāng)愈深的思念里,只能把歸鄉(xiāng)的滿腔希望寄托于想象和夢境。張大千《長江萬里圖》筆至黃州,與偶像蘇東坡精神相接并跨越時空意念對話,亦是本劇的一大看點。蘇東坡與張大千同為蜀地人杰,畫中相聚,對飲悟道,給觀眾以無限哲思和想象。蘇東坡曰“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蘇東坡作為張大千畢生崇拜偶像,其文人典范對張大千文道、畫道、人道的體悟影響深遠,大千常身著東坡帽,腳蹬草鞋行,其心如初,一片風骨。東坡筆墨無羈絆,大千潑墨畫長江。在黃州赤壁奇遇東坡后,張大千不顧自己身體年邁和眼睛疾患,又豪氣霄漢,潑墨潑彩,一山一景、一石一浪奮力繪就滋養(yǎng)大千世界煙火情的《萬里長江圖》……
結語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戲曲的生命力在于與地方文化的結合。川劇,以其獨特的唱腔、豐富的表演程式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成為中國戲曲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而在眾多與川劇結下不解之緣的四川文化名人中,張大千無疑是其中較為耀眼的一位。川劇對于張大千而言,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一種精神寄托和文化根脈。在他漂泊異鄉(xiāng)的歲月里,川劇成為他寄托思鄉(xiāng)之情的重要載體。每當聽到那熟悉的川腔蜀韻,他仿佛又回到了故鄉(xiāng)的山水之間,感受到了那份濃濃的鄉(xiāng)情和溫暖……
繁榮和發(fā)展四川文化,就要立足中國大地,以作品為中心狠抓精品創(chuàng)作,努力創(chuàng)造、生產出更多具有中國氣派、巴蜀風格的優(yōu)秀文藝作品。一部好戲是磨出來的,也是演出來的。新時代文藝是具有強烈歷史主動精神的文藝,川劇《大千世界》會繼續(xù)沿著大千足跡,在文藝精品創(chuàng)作的道路上精雕細琢、守正創(chuàng)新,勇攀藝術高峰,將大千魅力龍吟東方而翱于世界,豐盈和撫慰觀眾內心。這亦是《大千世界》體現(xiàn)中華文化精神,筑牢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藝術作品的價值與意義。(作者系四川藝術職業(yè)學院川劇系副教授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