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7月4日電(王爵 吳平華)3日,中國地方志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論壇——“地方志與石窟文化”分論壇在四川省資陽市安岳縣舉行。中國地方志工作辦公室黨組書記、主任陳文學出席開幕式并講話,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黨組書記、主任陳建春,中共資陽市委副書記、市長趙浩宇在開幕式上致辭。中國地方志工作辦公室黨組成員、一級巡視員邱新立主持開幕式。

陳文學講話指出,石窟文化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銘刻了中華文明的連續(xù)性、創(chuàng)新性、統(tǒng)一性、包容性與和平性,在見證歷史脈絡、彰顯藝術成就、促進文明互鑒和推動文化傳承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安岳石窟是我國地方石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佛教文化與中華文化深度融合并逐步世俗化、地方化的經典之作。地方志與石窟文化的融通,是“文獻”與“實物”的雙向滋養(yǎng),二者相輔相成、相融互促。傳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加強石窟文化保護開發(fā)利用,研究、提煉石窟的文化精髓和時代價值,積極探討方志文化與石窟文化的融合發(fā)展模式,推動方志文化和石窟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為推動文明互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貢獻方志力量。
陳建春在致辭時表示,石窟文化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內容,蘊含了深厚的歷史文化,體現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特色,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發(fā)展格局的重要見證。安岳石窟是中國南方石窟和川渝地區(qū)中小石窟的最典型代表,具有“古、多、精、美”的特點,是中國石窟的重要組成部分。全省地方志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精神,充分挖掘地方志中的石窟文化資源,認真研究石窟文化的豐富內涵,扎實做好石窟文化的宣傳闡釋,推進石窟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fā)展,助力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為建設文化強省旅游強省積極貢獻地方志力量。
趙浩宇在致辭時表示,地方志是一方水土的“百科全書”,石窟文化是地方志最鮮活、最迷人的篇章。資陽將堅定扛起守護歷史文脈的時代責任,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巴蜀石窟寺文物主題游徑為抓手,突出“科技+”“數字+”,不斷提升安岳石窟保護利用水平,努力讓千年石窟“活”起來、讓地方志“動”起來、讓傳統(tǒng)文化“潮”起來,推動地方志與石窟文化在群眾寓教于樂中廣泛傳播。
論壇以主旨演講和交流研討相結合的形式進行。主旨演講階段,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檢測中心副主任、研究館員張正模以《莫高窟的預防性保護與實踐》為題,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副主任李后強以《從地方志看巴蜀石窟的活力與張力》為題,西南民族大學文博研究院院長雷玉華教授以《大足與安岳石窟寺的異同》為題,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原副巡視員汪毅以《安岳石窟的多元討論》為主題,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張亮以《中小型石窟志書編寫新思考》為主題,分別發(fā)表主旨演講,從不同維度打開地方志與石窟文化交流互鑒的新視野。
交流研討階段,與會領導和專家學者圍繞“地方志與石窟文化”這一主題,暢所欲言、智慧交鋒,碰撞觀點、交流思想,深入探討地方志與石窟文化的關聯,深刻闡述石窟文化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從不同角度對石窟文化的保護開發(fā)利用提出真知灼見。
據悉,本次論壇是由中國地方志工作辦公室、中國地方志學會主辦,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四川省地方志學會協(xié)辦,中共資陽市委黨史研究室(資陽市地方志編纂中心)、安岳縣委縣政府承辦。來自全國石窟文化領域和社科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論文作者代表,中國地方志工作辦公室有關處室負責人及四川省各市州地方志機構有關負責人參加會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