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頁 > bwbd > 中新網(wǎng)四川

珙縣縣委宣傳部“三化”并舉 刷新黨史學習教育“成績單”
2021年04月25日 16:35 來源:中新網(wǎng)四川 編輯:堯欣雨
分享到:

  中新網(wǎng)四川新聞4月25日電 (吳平華 張忠秋 單華燕 )  黨史是強黨、資政、育人的最好教科書,自2月20日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召開以來,珙縣各部門(單位)、鄉(xiāng)鎮(zhèn)以史為鏡、以史明志,多措并舉開展學黨史活動,交出了十分亮眼的黨史學習教育“成績單”。其中,珙縣縣委宣傳部精研“三化”學習法,切實推進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不斷刷新學習成效,在珙縣學黨史成績單中占據(jù)重要篇幅。

一起參觀、學習。張忠秋 攝
一起參觀、學習。張忠秋 攝

  清單式量化

  為黨史學習劃重點

  近日,珙縣融媒體中心干部職工們的辦公桌上,都不約而同多了一本筆記本,封面上書寫著“黨史學習教育專用”,逐一翻開來,里面已經(jīng)密密麻麻寫了不少內(nèi)容!包h史學習專題學習會上,各位領導、同事將學黨史與實際工作相結合,帶著大家一起梳理和學習,每次都能收獲很多干貨,不僅增長見識還能指導平時的工作。”珙縣融媒體中心的編輯劉倩,將黨史學習筆記當作“工作寶典”,十分珍視。

  下沉到基層單位的專題學習會,是珙縣縣委宣傳部黨史學習教育“規(guī)定動作”中的一個剪影。為了厘清學習思路,倒逼成果轉化,珙縣縣委宣傳部火速成立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印發(fā)《中共珙縣縣委宣傳部黨史學習教育方案》,圍繞“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制定黨史學習教育任務清單,明確22個黨史學習教育規(guī)定內(nèi)容事項及時限,要求部門上下“背誦全文”并照單落實,目前已完成規(guī)定動作事項10個。

  多渠道強化

  全方位上演隨堂考

  同仇敵愾保家國,萬眾一心搞建設,黨的歷史是鮮活而生動的,學黨史也不應只停留在文本上,因此珙縣縣委宣傳部在前期理論學習基礎上,通過線上線下聯(lián)動,創(chuàng)新學習形式,營造出沉浸式黨史學習氛圍。

  以“三講一學”多視角呈現(xiàn)黨的奮斗歷程和百年榮耀,通過普通黨員微宣講、班子領導專題講、邀請市縣宣講團成員專家講、走出去體驗學等渠道使黨員干部回望過往的奮斗路、眺望前方的奮進路。截至目前,珙縣縣委宣傳部已開展黨史宣講6場次,組織黨員干部2批次50余人到趙一曼紀念館、李莊廉潔文化教育基地學習,充分調(diào)動起部門干部職工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度。

  同時,結合宣傳戰(zhàn)線特有優(yōu)勢,珙縣縣委宣傳部著力推動“掌上學”全覆蓋。通過視頻云連線,動員異地退休黨員參與集體學,同年輕職工共同研討;督促黨員干部每日打卡“學習強國”“川觀新聞”“傳奇珙縣”等APP,形成學習常態(tài)化;此外,圍繞黨史知識答題版塊開展“隨堂考”,日均活躍“參考人數(shù)”達60余人。

黨史學習教育知識競賽。張忠秋 攝
黨史學習教育知識競賽。張忠秋 攝

  實踐式深化

  向群眾遞交成績單

  黨的歷史是黨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的歷史,在黨史學習“考卷”前,人民是唯一的“閱卷人”。珙縣縣委宣傳部深諳其是,積極組織黨員干部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切實踐行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顒娱_展以來,部門上下參加愛衛(wèi)、安全、文明等志愿服務活動200余人次,發(fā)放宣傳單4000余份,創(chuàng)新開展的換崗實踐更是密切了干群的血肉聯(lián)系,在縣域內(nèi)掀起走基層、辦實事的熱潮。

  學習是手段而非目的,如何才能將學習成果轉化成實際工作成效?珙縣縣委宣傳部決定“問政于民”。

  4月12日晚八點十分,“為民辦實事,請您來問政”響徹珙縣的大街小巷,珙縣融媒體中心搭建的網(wǎng)絡問政直播間通過傳奇珙縣APP、LED屏走進千家萬戶,針對前期面向群眾征集的300余個問題作出首次回應,在全縣引起熱烈反響。

  通過“共謀新發(fā)展”直播間,“面對面”拉近干群距離,是珙縣融媒體中心在縣委宣傳部“我為群眾辦實事”系列活動下開展的創(chuàng)新之舉,至今舉辦9期,收聽收看人數(shù)破萬并仍在持續(xù)增長中。借力網(wǎng)絡傳播新趨勢,以直播的形式搭建干群溝通的“連心橋”,將為民辦實事“答卷”直接交到群眾手中,珙縣縣委宣傳部聚焦群眾困難事、煩心事,全力助推黨史學習教育抓落實、出成效。

  百年黨史,歲月崢嶸,有太多的真理、智慧、堅韌、無畏值得我們?nèi)セ厮、去傳承。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yè)的征程中,黨史學習教育任重而道遠,積跬步至千里,珙縣縣委宣傳部一直在路上。(完)

中國新聞網(wǎng)·四川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本網(wǎng)或中國新聞網(wǎng)·四川新聞"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新社,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nèi)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四川新聞"。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本網(wǎng))"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nèi)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wǎng)聯(lián)系的,請在30日內(nèi)進行。 聯(lián)系方式:中國新聞網(wǎng)·四川新聞采編部 電話:+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