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石小宏
11月17日,四川省中醫(yī)藥科學院副院長、四川省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黨委書記王超教授,做客省政府網站,就“常態(tài)化疫情防控下冬季常見病的中醫(yī)藥防治”話題與廣大網友進行在線交流。
中醫(yī)藥在與疫病的斗爭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王超說,查看最近的新冠疫情報道,基本都與德爾塔變異株密不可分。在日常的工作與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做好自我防護,除戴好口罩、做好手衛(wèi)生、保持通風等常規(guī)措施外,中醫(yī)中藥也大有可為。中醫(yī)講“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就是指自身的抵抗力、免疫力和抗病能力。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許多新冠病人的密切接觸者,甚至共同居住者并沒有被傳染,而有些可能只是短暫的,甚至是間接的接觸,卻被感染了。其實,感染是否與自身的正氣息息相關,疾病外在的原因固然重要,但中醫(yī)更看重內在的體質因素,這就是所謂的“病從虛處發(fā),百病乘虛入”。
新冠肺炎屬于中醫(yī)“疫病”范疇,是感染了“戾氣”、“疫氣”等邪氣所致。中醫(yī)藥與疫病的斗爭,長達3000多年,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此次疫情,四川省中醫(yī)藥管理局發(fā)布并多次修訂了《四川省新冠肺炎中醫(yī)藥預防建議方案》,包括我們熟知的“中藥大鍋湯”,飲用后可以扶正、祛邪、避穢,具有較好的預防功效。我院也在疫情期間熬制了“中藥大鍋湯”,供市民免費取用,同時還組建了“送藥小分隊”,向社區(qū)、封控區(qū)免費派送,供不應求。除此之外,我們還選用了蒼術、白芷、菖蒲、草果、冰片等芳香化濁的中草藥,做成香囊佩戴,起到了很好的防疫殺毒、祛風解表、化濕通竅的作用。
流感屬于疫病,重在外防內治
呼吸系統(tǒng)疾病是冬季的常見病,市民該如何防與治?王超認為:流感來源古老,曾先后三次出現(xiàn)全球大流行。它由流感病毒引起;而普通感冒由鼻病毒、腺病毒等引起,兩者病因不同,所以兩者的癥狀也有所區(qū)別。
中醫(yī)在治療感冒方面積累了大量的臨床經驗;中醫(yī)認為:流感屬于疫病的一種;此類疾病,重在外防內治。
防,就是阻斷傳播,現(xiàn)在,可通過接種流感疫苗、在公共場合佩戴口罩等,有效的阻斷流感傳播。治,西醫(yī)是抗病毒、對癥支持,中醫(yī)則講祛邪扶正。
流感早期,患者以發(fā)燒、怕冷、全身疼痛表現(xiàn)為主,建議盡早口服荊防顆粒;流感出現(xiàn)發(fā)燒、頭痛、眼脹癥狀的,屬于風溫,建議用桑菊感冒沖劑。咽干咽痛,胸腹灼熱,是熱邪入里,可用抗病毒顆粒;如果逐漸加重,出現(xiàn)煩躁的,還可服用清開靈顆粒。
另外,體虛的人感冒、經期感冒、乍冷乍熱的,可用小柴胡顆粒?人蕴刀、胸悶胸痛的,連花清瘟膠囊效果也不錯。當然,流感癥狀因人而異,需要辨證論治,如病情加重,還要及時就醫(yī),找專業(yè)醫(yī)生來處理。
普通感冒傳染力不強,癥狀大多輕微;通?稍1周左右自愈。中醫(yī)認為,普通感冒與疫病不同,其主要病因是六氣的異常變化。
如果鼻癢、打噴嚏,可家中常備白芷泡茶;鼻塞、流清鼻涕,可用陳皮、砂仁、豆蔻泡水;流黃鼻涕,可煮蘆根水、桑葉水、荷葉水清熱祛濁;鼻干鼻痛、流鼻血,還可以吃一些西瓜、馬蹄養(yǎng)陰清熱的蔬果。
如果感冒癥狀以咽痛為主,除含服常用咽痛含片外,家中常備的菊花茶、羅漢果茶,也可用來緩解疼痛。
另外,在長期的臨床工作中,發(fā)現(xiàn)過度疲勞、維生素缺乏、年老年幼等因素,可導致呼吸道防御功能下降,引起普通感冒反復發(fā)生。應對這種情況,中醫(yī)提倡扶正氣:懶言少語、易于疲勞的可服玉屏風散、補中益氣丸;飲食不佳、大便稀溏的,吃四君子顆粒、參苓白術丸;平時容易心慌氣短、頭暈汗出的,還可以吃八珍糕。但要注意,具體治療一定要去正規(guī)醫(yī)療機構尋求專業(yè)指導。
冬季養(yǎng)生可從4個方面入手
進值冬季,對于廣大市民來說如何養(yǎng)生?王超說,可以圍繞食療、運動、睡眠、情志等4個方面來進行。
關于食療。冬季有6個節(jié)氣,不同節(jié)氣吃什么呢?我給大家推薦。立冬時節(jié),要多吃一些溫潤厚重的食品,比如蘿卜、白薯、土豆。還要多喝溫水,養(yǎng)陰潤燥。
小雪時節(jié),香蕉,防抑郁;紅薯,健脾胃;白菜,提高免疫力;黑米粥,補腎;山藥,護膚;南瓜,健胃消食。
大雪時節(jié),冬棗,通血管;蓮藕,清熱生津;年糕,暖胃;紅豆粥,潤腸。
冬至時節(jié),南方吃羊肉,北方吃餃子。羊排,強筋健骨;羊蝎,清熱滋陰;羊雜,健脾和胃;羊肉,溫中補虛。如果肝腎不足,可以另加枸杞、當歸、首烏、菟絲子。
小寒時節(jié),臘八粥,補中益氣、生津止渴,包括大米、小米、玉米、薏米、紅棗、蓮子、花生、桂圓,再輔以各種豆類(比如紅豆、綠豆、黃豆、黑豆等)。
大寒時節(jié),“大寒大寒,防風御寒”,早喝參芪,晚服杞菊。參芪,就是人參、黃芪,補氣溫陽。杞菊,就是枸杞、菊花,再加地黃,滋陰補腎。
關于運動。中醫(yī)認為,“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倍觳灰嗽缙穑柍鰜砗,等霧霾散去,再運動。
運動方式:“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藥一碗!蹦贻p人可以跑步、健身;中年人可以慢走,快走、做操;老年人可以八段錦,易筋經,廣步于庭。
運動強度:《黃帝內經》講:去寒就溫,無泄皮膚。冬天來了,皮膚和毛孔最好不要隨意打開,不要出太多汗水。只要覺得微微發(fā)熱,微微出汗,心情愉悅,就可以了。
關于睡眠。冬季應該多靜養(yǎng),少消耗,不要熬夜,早睡,晚起?梢猿渣c杏仁、核桃,富含色氨酸,可以幫助睡眠。還可以在睡前泡腳,俗話說,睡前一盆湯,勝過開藥方。要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如果入睡困難,可以服用參芪和五味子。如果失眠多夢,可以服用酸棗仁和遠志。如果心內煩熱,可以服用麥冬和知母。
關于情志。冬天,天黑得早,日照時間短,黑夜來臨,大腦松果體的褪黑素分泌增加,會影響情緒,讓人犯困,沒有精神。在我國古代,這叫做“悲秋”。中醫(yī)認為,肝主疏泄,可以調暢情志。肝氣功能正常,則氣血調和,心情舒暢。反之,肝氣郁結,就會悶悶不樂。此時,可以選擇柴胡疏肝散,疏肝理氣,活血止痛;蛘叻缅羞b丸,疏肝健脾,養(yǎng)血調經。還可以選用百合、遠志、合歡皮泡水喝。
多種方法可以除濕氣
針對有網友問什么是濕氣重?該如何治的問題,王超說,“濕氣重”就是中醫(yī)認為的“濕證”。俗話說:“濕氣一現(xiàn)百病生”,表現(xiàn)為舌苔厚膩,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臉上多油,皮膚瘙癢,食欲不佳,精神困倦,關節(jié)酸痛,大便稀溏,腿肚發(fā)酸。
中醫(yī)上可以這樣做:
1、調整飲食結構:清淡飲食,戒煙戒酒,不要重油重鹽,保證脾胃運化。
2、適當運動鍛煉:運動可以緩解壓力、調節(jié)心態(tài),出點汗,排除體內濕氣。
3、避開潮濕環(huán)境:如果房間的濕度大,要注意通風、除濕。
4、保持良好心態(tài)、少熬夜。
5、適當選擇健脾祛濕的食物或茶:比如薏仁、山藥、紅豆、薏米紅豆山藥粥、芡實蓮子薏米湯、陳皮茯苓茶等。
6、中醫(yī)方劑:這里推薦幾個有效的中藥湯劑:第一,參苓白術散它的最大魅力是健脾,平時大便溏泄、腹脹、食欲差的可以用,通過健脾益肺,就是所謂的“培土生金”法則,再加上中醫(yī)有“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的規(guī)則,所以,一個參苓白術散可以去盡體內的濕氣和“痰”。第二,平胃散(蒼術、厚樸、陳皮、甘草),是祛濕最基礎方劑,平時肚子脹、消化不好、肢體沉重的可以用。第三,藿香正氣散,由大腹皮、白芷、紫蘇、茯苓、半夏曲、白術、陳皮、厚樸、苦桔梗、藿香、甘草組成,能夠解表化濕、理氣和中,對外感風寒、內傷濕滯的病人療效甚佳。
7、中藥艾灸:這個很普遍,效果也明顯?梢跃年P元穴(臍下3寸,約4指寬度)、命門穴(人體背后與臍相對)、中脘穴(肚臍正中直上4寸,約5指寬度)、足三里穴(外膝下3寸)、豐隆穴(小腿外側中點、肌肉鼓起的地方)、解溪穴(腳背、踝關節(jié)活動的凹點),每日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用隨身灸灸20-30分鐘,注意避免燙傷,可以有效祛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