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頁 > shfw > 四川新聞網

又是一年清明至 這些習俗你可知
2023年04月04日 09:26 來源:四川新聞網 編輯:曹惠君

  今年4月5日是春季的第五個節(jié)氣——清明,時交“仲春”與“暮春”之間。此時節(jié),春風化雨,四野明凈;萬物生發(fā)、春和景明!叭f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所以叫做“清明”。二十四節(jié)氣中,清明是唯一一個既是節(jié)氣又是節(jié)日的日子。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象征物候變化的節(jié)氣,也是緬懷先人、戴柳踏青的節(jié)時。

  清明三候

  每個節(jié)氣都有“三候”,清明當然也不例外啦!清明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鴽;三候虹始見。

  一候桐始華

  桐始華的“桐”,指的是白桐(泡桐)。在古代詩文之中,與桐花花期相近的梨花更為顯赫,所以清明風也被稱為梨花風,“梨花風起正清明”。

  二候田鼠化為鴽

  清明時節(jié),隨著天氣快速回暖,田鼠因烈陽之氣漸盛而躲回洞穴“避暑”了!而此時喜愛陽氣的鴽鳥開始出來活動。意指陰氣潛藏而陽氣漸盛。

  三候虹始見

  虹為陰陽交會之氣,純陰純陽則無,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則虹見。古人視為祥瑞。

  清明習俗

  又是一年清明到了,清明都有哪些風俗習慣呢?

  祭掃

  掃墓,原本是寒食節(jié)的習俗,唐代以來逐漸合并于清明,成了清明節(jié)的習俗。表達對祖先的“思時之敬”,祭掃祖先是對先人的緬懷方式,其習俗由來久遠。祭祀是團聚族人的一種方式。

  踏青

  古時叫探春、尋春等。清明節(jié)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春日景象,郊外遠足,這種踏青也叫春游。踏青這種節(jié)令性的民俗活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

  插柳

  清明節(jié)是楊柳發(fā)芽抽綠的時間,人們踏青時順手折下幾枝柳條,編成帽子戴在頭上,或帶回家插在門楣、屋檐上。據說插柳于戶,可以驅邪祈福;戴柳于首,寓意留住青春。蘊含著人們對平安健康生活和美好幸福未來的殷切期盼。

  放風箏

  風箏又稱“紙鳶”“鳶兒”。古時,人們會在風箏上寫上自己的名字,放上天去,再剪斷牽線讓風箏飛走,寓意“放晦氣”,以達到“除病消災,帶來好運”的目的。

  清明食物

  清明節(jié)除了祭掃、踏青和插柳,品嘗時令美味也是一大特色,青團、清明果、艾粄....各地的美食還不一樣呢,一起來看看吧!

  青團

  清明時節(jié),江南一帶有吃青團的風俗習慣。

  青團,用艾草汁或者是漿麥草的汁,拌進糯米粉里,再包裹進豆沙餡兒,不甜不膩,帶有清淡卻悠長的青草香氣。

  清明果

  我國南方省份多在清明節(jié)吃清明果。

  清明果和青團相似,但略有不同。清明果多為餃子型;餡多為五香干、筍干等,是咸的;青團則是以豆沙甜口餡為主。清明果通常用鼠曲草,青團則喜歡用艾草。

  艾粄

  客家人有句老話,叫“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

  艾粄是清明節(jié)客家人必備的傳統(tǒng)小食。和青團的原料一樣,也用糯米,艾草汁。形狀上略有不同,多會壓成扁圓狀。

  螺螄

  俗話說:“清明螺,賽只鵝!

  清明前后,螺螄肥壯。農家有清明吃螺螄的習慣,用針挑出螺螄肉烹食,叫“挑青”。

  粽子

  “清明粽子穩(wěn)牢牢”,看到粽子,你是不是會懷疑走錯了場?并沒有,其實最開始吃粽子不是端午,而是清明前一天的寒食,古時“粽子”是“眾子”的諧音,寓意人丁興旺。

  關于清明時節(jié)的知識點,你get到了么?

  綜合自央視新聞、人民網、中國網、四川教育發(fā)布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本網或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新社,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lián)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聯(lián)系方式: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采編部 電話:+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