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聞網

首頁 > shms > 中新網四川

“煙”火暖鄉(xiāng)間 沃野流金路
2025年06月23日 20:00 來源:中新網四川 編輯:曹惠君

  中新網四川新聞6月23日電 柏油馬路蜿蜒如練,錯落民居依山而建,連片茶山泛起波浪,生態(tài)果園相映成趣……近日,步入峨眉山雙福鎮(zhèn)雙福村,一幅生態(tài)美、產業(yè)興、百姓富的美麗鄉(xiāng)村畫卷撲面而來。

  自2022年7月以來,峨眉山市煙草專賣局黨支部積極響應“我為群眾辦實事情暖峨眉”專項行動號召,成為雙福鎮(zhèn)雙福村結成幫扶單位之一。三年的耕耘讓這片土地煥發(fā)出蓬勃生機。

  “喲喂,我們的果子好,路不通,很多老板都不愿意來!彪p福村陳大爺摸著腦殼喃喃道。

  雙福村通往茶果園的1.2公里村道,長期以來都是村民心頭的一道"坎"。這條崎嶇不平的田埂路不僅坡陡彎急,更因年久失修而坑洼遍布,車輛完全無法通行。

  每逢農忙時節(jié),村民們不得不肩挑背扛沉重的農具和作物,在陡坡上艱難跋涉。短短的通勤距離,卻讓世代耕種的村民飽受通行不便之苦,安全隱患如影隨形,嚴重制約著農業(yè)產銷效率。

  峨眉山市局黨支部以問題為導向,將道路改造作為鄉(xiāng)村振興的“首場硬仗”,通過實地調研,科學規(guī)劃,籌措資源,實時跟進,這條被村民稱為“黃金動脈”的村道終于展換新顏。

  為了確保道路“建得起、用得好、養(yǎng)得久”,峨眉山市煙草專賣局黨支部還建立起“黨員+村民”反饋機制,通過劃分責任路段定期巡查,并及時向村委反饋需整修情況。

  如今,這條承載著145戶家庭致富希望的道路不僅讓雙福村民徹底告別了“肩挑背扛”難題,更讓產業(yè)運輸效率大幅提升40%,成為了峨眉山煙草專賣局拿得出手的鄉(xiāng)村振興成果。

道路改造中。峨眉山市煙草專賣局(公司)供圖

  針對雙福村農忙時節(jié)“用工荒”痛點,峨眉山市局黨支部探索構建“支部統(tǒng)籌、黨員示范、群眾參與”三級聯動機制,聯合駐峨央企、零售戶組建“助農先鋒隊”下沉農耕一線,通過“崗前培訓+田間實操”提升服務效能。

  “采茶要掐住葉梗輕輕掰斷,指甲容易掐傷芽尖。”

  “插秧要掌握深淺間距,秧苗才能挺拔生長!

  “摘果要穩(wěn)準輕巧,避免損傷枝條!

  在農戶的示范下,志愿者們挎起竹簍走進茶園,挽起褲腳踏入水田,背著彎鉤爬上樹梢....。.干勁十足。

  為破解“季節(jié)性幫扶”局限,實現“輸血”與“造血”雙輪驅動,峨眉山市煙草專賣局黨支部創(chuàng)新構建“需求摸排—資源匹配—長效跟蹤”閉環(huán)助農機制。

  聯合村委發(fā)動駐峨央企、零售戶開通綠色通道,針對性地提供政策咨詢、金融對接、農產品收購等“一站式”服務,累計為農戶提供各類服務32次,惠及群眾130余人。

  依托“技能培訓+定期回訪”形式,不僅讓村民實現了在家門口學技能、增本領,還培育出了一批喊得動、用得上的“田教授”“土專家”黨員志愿者隊伍。

  該機制將單次助農行動有效轉化為可持續(xù)幫扶模式,真正實現了從“解一時之困”到“謀長久之策”的跨越,讓雙福村在鄉(xiāng)村振興的道路上越走越穩(wěn)。

  “我們村東西多,但銷路還是少,很多時候還是剩了很多賣不出去!睆埓髬葑诘仡^說道,眼里滿是無奈。

  面對“豐產不增收”難題,峨眉山市煙草專賣局黨支部發(fā)動黨員志愿者和零售戶化身“帶貨主播”,與雙福村民一同將手機支架扎進田間地頭。

  橙黃的耙耙柑、絳紫的李子、翠青的春茶....在“云端集市”上鋪展成了一道絢麗彩虹。

  在百余次“流量密碼”探索過程中,峨眉山市煙草專賣局黨支部探索出“黨員引領、多元協同、長效賦能”的“云端助銷”新模式,通過整合各方資源,構建起了“電商直播+視頻宣傳+線下合作”的協同體系。

  通過田間直播展示農產品的采摘、裝箱過程,通過挖掘短視頻流量持續(xù)擴大宣傳影響力,通過打造線下超市、零售戶農產品專賣點,多渠道拓展銷售路徑,真正實現了線上線下協同共進、優(yōu)勢互補。

  為了讓“云端助銷”模式持續(xù)發(fā)揮作用,峨眉山市煙草專賣局黨支部著力提升村民的內生發(fā)展動力。定期對村民開展直播培訓,并鼓勵年輕人返鄉(xiāng)學習,讓村民成為“云端助銷”主力軍。

  該舉措不僅解決了農產品的銷售難題,更推動了村民思維方式的轉變和能力的提升。三年來,共計對雙福村村民進行實地幫扶、直播技巧培訓46次,通過線上平臺拓展銷路實現增收10余萬元。

直播帶貨。峨眉山市煙草專賣局(公司)供圖

  下一步,峨眉山市煙草專賣局黨支部將繼續(xù)扎實推進黨建引領“我為群眾辦實事·情暖峨眉”專項行動,從人居環(huán)境、產業(yè)發(fā)展、基層治理等多方面破題發(fā)力,持續(xù)推進鄉(xiāng)村全面振興取得新成效。(完)

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本網或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新社,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聯系方式: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采編部 電話:+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