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聞網(wǎng)

首頁 > shouye > 中新網(wǎng)四川

熊穎:《陳壽·三國志》:虛實之間的史學辯證法
2025年07月11日 10:03 來源:中新網(wǎng)四川 編輯:曹惠君

  《三國志》作為二十四史中的經(jīng)典之作,以嚴謹敘事與翔實史料鐫刻了東漢末年至西晉初年的三國鼎立史。舞劇《陳壽·三國志》通過110分鐘的四幕結構(序·別故鄉(xiāng)、上·傾著、下·煙霧苦著、尾聲·三國志),再現(xiàn)其十年磨礪完成史學巨著的赤子精神。該劇在尊重歷史真實的基礎上,用藝術想象填補歷史空白,將嚴謹史實與舞臺美學巧妙融合。該劇主要從四個層面展開虛實之間的史學探索:借助虛構角色的情感填補史料空白;以留白手法呈現(xiàn)歷史人物的道德掙扎;用肢體語言揭示權力斗爭的隱喻;以身體殘缺暗喻著史困境。這種虛實相生的創(chuàng)作手法,既傳承了史家“不虛美不隱惡”的求真精神,又用舞蹈語匯打破傳統(tǒng)敘事模式,在舞臺上搭建起歷史真實與藝術想象交融的世界,為同類題材創(chuàng)作展示了如何平衡史料與創(chuàng)意的示范性路徑。

  作為國家藝術基金2025年度資助項目,該劇以四川本土團隊為創(chuàng)作主體,通過現(xiàn)代舞臺技術(光影、多媒體)與傳統(tǒng)美學的平衡,既展現(xiàn)三國忠勇智義,亦凸顯陳壽的文人風骨,為歷史題材藝術創(chuàng)作提供了方法論。

  一、陳夫人:史書留白的藝術轉(zhuǎn)換

  作為劇中虛構的橋梁式角色,陳夫人以柔性的藝術筆觸彌合了史書與舞臺的溝壑。當陳壽伏案青燈黃卷時,她掌燈煎茶的日常細節(jié)消解著歷史的疏離感——舞者吳蝶從川博撫琴俑獲取靈感,以標志性的45度側頸姿態(tài)貫穿始終,將凝固千年的文物姿態(tài)轉(zhuǎn)化為流動的舞臺語匯。竹簡上“建興五年”的鑿痕與雙人舞中交纏的廣袖構成時空對話,那些未被史筆記錄的晨昏相伴,恰成史家鐵筆背后的人性注腳。朝堂場景中,陳夫人輕撫衣襟的溫存與黃皓篡改竹簡的暴戾形成鏡像對照,凸顯陳壽在家國漩渦中守護史實的孤勇。當貶謫洛陽,陳壽目盲欲放棄執(zhí)筆時,陳夫人的悲愴獨舞將觀眾卷入陳壽的著史困境;當陳壽夢回司馬遷厄而著史重燃史志,陳夫人喜淚交加的掌燈姿態(tài)凝練著“丹心照青簡”的精神圖騰。這個虛構形象既填補了陳壽私人生活的史籍留白,又以藝術想象補綴歷史邏輯的斷裂。陳夫人翩躚的身影宛若穿透史冊裂隙的皎月清輝,為當代觀眾映照出那些被時光塵封的人文微光。

  二、街亭驚雷:歷史定論與藝術虛構的辯證

  史載諸葛亮嚴令馬謖扼守街亭要道筑壘,然其違令致隴右門戶洞開,北伐首征功敗垂成,終成“戮謖以謝眾”之典。舞劇對傳統(tǒng)文學中固化的“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場景進行解構——當驚雷炸響馬謖轟然倒地,猩紅血霧與諸葛亮所處的冷藍光域形成強烈對沖,既錨定街亭失守須以死謝罪的歷史鐵律,又以色彩符號重塑決策者的理性維度。創(chuàng)作者隱去斬首具象而聚焦心理真實:諸葛亮劍鞘重擊馬謖的暴烈,凝縮著對戰(zhàn)歿士卒的哀慟;懸劍不落的猶疑,則外化其公私情感撕裂的痛楚。這種“虛化殺戮”的處理恰是對《三國志》刑罰記載的深層忠誠——驚雷替代劊子手的刀光,雷霆天威本就超越肉體懲戒,化作歷史審判的終極隱喻。舞劇在“戮”與“淚”的敘事夾縫間劈開新徑,既規(guī)避《三國演義》窠臼,更以詩性留白完成對歷史必然性的現(xiàn)代詮釋。

  三、史筆抗權:以藝術虛構的符號還原史實

  史載黃皓“操弄威柄”,陳壽“秉筆直書”。當竹簡擲地響徹劇場,陳壽不屈服于宦官黃皓而遭貶黜的史實被搬上舞臺。《三國志·蜀書》僅僅簡略幾筆帶過對黃皓干政的隱晦批評,而舞劇則將史書冰冷的文字具象化成震撼的舞臺對抗,以“書簡”“官帽”等藝術虛構的符號來還原史實。在朝堂片段中,陳壽力保書簡,宦黨們?nèi)绾诔卑銚鋪恚窈啽粊砘厮撼,宦黨們將手中殘簡齊齊擲地。劇場內(nèi)回蕩的竹簡撞擊聲,是千年史冊蒙塵的虛寫。那些被踐踏的殘簡不僅是史冊的碎片,更是權力碾過真相的刺耳刮擦。當陳壽在狼藉中跪拾殘片時,挺直的脊梁化作史筆的鋒芒——奪簡不是奪回筆墨,而是以孤勇者的姿態(tài)守衛(wèi)歷史經(jīng)脈。此幕尾聲,陳壽抗爭未果辭官棄帽、棄官而去的背影,正以最決絕的肢體語言宣告:著史者的尊嚴不在冠冕之下,而在竹簡裂痕間永不磨滅的墨跡里。

  四、陳壽失明:符號化表達與心觀史實踐

  舞劇中陳壽的“失明”設計暗含多重隱喻。作為史家觀察世界的核心工具,“雙目失明”既是宦官權力遮蔽歷史真相的符號化表達,更是陳壽“以心觀史”精神境界的具象化詮釋。當陳壽在午夜夢回中與遭受宮刑的司馬遷產(chǎn)生精神共振,醒悟后重燃心志、繼續(xù)著述,這一設計恰與《三國志》“以心傳史”的編纂理念形成跨時空對話。舞臺通過藍黃雙色調(diào)構建起二元對立的空間詩學:冷峻的藍色場域象征著官方敘事體系,暖黃色塊則隱喻民間記憶的星火微光。這種藝術虛構嚴格遵循“大事不虛”的歷史劇創(chuàng)作原則:以身體殘缺濃縮陳壽遭遇的仕途排擠,既延續(xù)司馬遷“殘缺之軀鑄就完整史魂”的東方美學傳統(tǒng),又強化了中國史學“厄而作史”的精神譜系。

  “從歷史長河中打撈那些感人的故事、片段,關注個體命運與家國情懷的碰撞,最終以舞臺語言書寫陳壽在權力斗爭和史家使命的縫隙中堅持前行的人生軌跡,也期待這樣的劇作能夠喚起更多三國文化愛好者的共鳴!薄蛾悏郏咳龂尽穼а蓠R東風表示。以舞臺藝術書寫歷史真實,我們終于讀懂這場虛實之舞的深意:史筆勾勒的是凝固的結局,而藝術卻能讓后人觸摸到歷史肌理中奔涌的血脈。(作者系成都大學影視與動畫學院2024級戲劇與影視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熊穎)

中國新聞網(wǎng)·四川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本網(wǎng)或中國新聞網(wǎng)·四川新聞"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新社,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zhuǎn)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nèi)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四川新聞"。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本網(wǎng))"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nèi)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wǎng)聯(lián)系的,請在30日內(nèi)進行。 聯(lián)系方式:中國新聞網(wǎng)·四川新聞采編部 電話:+86-28-62938795